直接按照書本《非理性繁榮》的角度來回答。泡沫只有在被戳破后才能被稱為泡沫——《非理性繁榮》金融的本質是借別人的錢,賺自己的錢,當市場運行一波,第二波繁榮則是來自于“類龐氏騙局”的行為特征,從投資的角度我們看并不存在什么好壞品種,關鍵是價格與價值是否有空間。
1、怎么理解非理性繁榮,他是如何制造泡沫的?
直接按照書本《非理性繁榮》的角度來回答。驅動股票非理性上漲的因素有四種:新時代文化、媒體文化、投資方式的變化以及社會心理影響,新時代文化:問任何一個人對于自己所處這個時代的看法,大多數(shù)人都會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。很好理解,人生短不過百年,人人都偏向樂觀,總覺得自己應該是最特別的,于是,美股整個20世紀都是特殊的:20世紀初,大家迎接新世紀;20世紀20年代末,繁榮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(zhàn)結束;六七十年代美股繁榮,是因為戰(zhàn)后嬰兒潮這批人成年了;九十年代末的繁榮,是因為大家進入了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時代。
不過,每一輪上升暴漲之后,大家都會發(fā)現(xiàn),實際上自己所處的時代可能就是這100年中比較正常的一個時段,在歷史長河中更是“滄海一粟”,當大家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時代比較微末不起眼的時候,就出現(xiàn)了悲觀的情緒。于是自封為“被犧牲的一代人”,這種情緒波動最終導致了泡沫周而復始。媒體文化:媒體的任務是什么?是獲得更多的觀眾群,
所以在一定程度上,媒體在牛市聚焦更多樂觀的信息,而在熊市則更加悲觀。我們以前說過券商研報的問題,我們認為投資人需要取其過程而不是得其結論,因為券商聚焦的目的是開戶和聚攏投資人。從動機出發(fā)就很好理解,媒體在大多數(shù)時候是一個助推器。投資方式的變化:這種變化趨于客觀,諸如以前追求固定收益,如今追求權益投資。
以前追求主動操作,諸如美股上世紀20年代,后來競爭加劇,包括美國401K計劃都更多的主張被動投資。固定收益和股權投資大方向上,也是周而復始的出現(xiàn),從而形成周期性泡沫。社會心理影響:體現(xiàn)為三點:其一工薪階層心有不甘,死工資帶來了生活的穩(wěn)定,但同時也讓人心有不甘,所以他們會更加激進的進入股市。其二人類天生好賭,
這一點其實不用解釋。其三貨幣幻覺,典型的就是忽略了通脹。比如一只股票年收益率10%,但是有人不知道一年通脹就有5%,真正賺的也就是5%,根據(jù)以上四點進入市場的投資人,雖有錯覺,但往往還是在正確的時間進入的。而當市場運行一波,第二波繁榮則是來自于“類龐氏騙局”的行為特征,說白了就是價值不存在的時候,后面的人給前面的人接盤。
然后上面四個因素再助力一波,這都是來自于人性,而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,大致有以下幾個心理難題:1、克服錨定。一只100元的股票,跌到10元,便宜了嗎?歷史告訴我們,實際上退市也是長期普遍存在。2、克服羊群效應,一部分投資人開始逆向研究投資人群體心理,反向操作,有難度,但是現(xiàn)階段A股還是可行的。也有漸次的和大多數(shù)投資人走相反路線,在2015年的時候,在市場屢屢突破的時候,國內融券基本上被大機構壟斷,
3、克服可得性偏好。我們過于聚焦于輿論中心,而忽視了那些細微的變化,比如很多人怕坐飛機,因為新聞里面感覺老是掉下來,但實際上飛機挺安全的,從事故比率上看。過度關心市場的投資人容易被很多新聞內容聚焦,而忽略了那些小問題的積累,4、克服因果偏好。個人喜歡講主邏輯,去除旁支,但是大多數(shù)人并不認同,他們經(jīng)常反向的去看市場,當股票上漲,那一定有利好,當股票下跌,那一定有利空。
然而,前段時間我就出現(xiàn)了個尷尬局面,康得新我怎么看也不是很好,結果我不看好他卻上漲了。實質上,股價這東西是可以人為推動的,并不只需要利空和利好,老板就是有錢,老板就是買著開心,你奈何?所以因果切莫倒置,還是那個觀點,人有理性的部分,也有不理性的部分,投資人最好的投資方式依然是被動的,選擇主動投資的投資人,需要努力去獲得充分的信息,并且逐日篩查信息的正確和謬誤。